陌生化视角下的内容生产
随着《国家宝藏》和《经典颂》的播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春雪般的高雅艺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娱乐待遇上完成了大众化的转变。
事实上,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方面,现在的综艺节目大多都是卖明星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制作者也把节目效率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创新。在这个充满娱乐因素的世界里,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介入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市场表现突出。
另一方面,娱乐限制等政策的出台,为节目提供了良好的播出环境。黄金时段不再只是娱乐游戏占据屏幕,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存在。将文化融入综艺,电视文化综艺节目在制作自己的节目的同时,也在践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199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读书时光》、2000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艺术生活》、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这些电视文化节目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电视文化节目。中国电视。 。这里,节目的教育文化功能被放在首位,娱乐功能相对被忽视。这也间接让电视文化综艺陷入了单向输出、内容模式单一的尴尬境地。
然而,自2013年“中国诗词大会”以来,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一一呈现。这些肩负传播经典文化重任的综艺节目,在其中嵌入了更多生活化的因素和娱乐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无论是早期的采访朗诵,还是当下的故事娱乐,电视文化综艺转型的背后都遵循着陌生化的原则。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技巧是事物的‘异常’技巧,是复杂形式的技巧,它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和延迟”。
也就是说,通过艺术加工,熟悉的事物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在形式的影响下,观众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新的认知体验。
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运用叙事手法、人物设定、仪式创作等,通过时空穿越赋予诗歌、文物等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形态,同时给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 ,也潜移默化地弘扬主流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叙事方法以故事为基础,建立情感纽带。当前的电视文化综艺节目不再是冰冷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利用电视艺术独特的形式,通过光影的设置,在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呈现故事式的叙事特征。
比如《经典咏叹》、《国家宝藏》等,节目展现的不再是几千年前毫无情感带入的文物或文字,而是将它们变成活生生的存在,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载体。 。作为一个纽带,它把几千年前的祖先和现在的观众联系起来。在挖掘古代传统文化情感的同时,也嵌入了现代人的情感,从而无形中完成了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人物性格多元化,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人物设定表现出阳春白雪与流行文化交织在一起,娱乐与文化共同相连。这方面既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又真正将文化与综艺、优雅与大众深度融合。
在综艺节目中,人物的选择和设定往往可以决定节目的成功与否。人物是节目的灵魂。他们不仅负责节目的演进,更代表了节目深层的价值趋势和情感追求。一是打造综艺感,二是加入专业人士打造节目的艺术深度。
通过元素的设置,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多视角,也为其注入了情感和温暖,让节目不再单纯停留在叙事中,而是展现了背后的真情实感。
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他们常常用有趣的语言重构叙事,传递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
情节设计仪式化,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无论是纯网络综艺中亚文化的介入,还是真人秀中的大众狂欢,综艺节目不仅代表着社会时尚,更将时代风范融入其中。
与前两者相比,电视文化综艺节目有目的地在综艺感中加入仪式元素。具体来说,他们在节目中营造一种传递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仪式感。
作为传播传统文化、传递主流价值观的特色电视文化综艺节目,归根到底是为了引发集体记忆,引发社会内部群体的情感共鸣,而这种集体记忆的营造离不开仪式感的构建。 。
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和回忆,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就是所谓的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
在《国宝》中选择监护人后,将会向监护人发放监护人印章。表演完前世今生的故事后,守护者将与全体讲述者一起朗诵保护誓言; 《经典颂》的演唱者将完成歌曲最后在诗上签名。
这种仪式情节丰富的设计,能够无形中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以及文化文明的崇高。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强烈责任感。
多元创新中的价值传播
电视文化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表达。换句话说,文化综艺是主流文化的传播平台。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然而,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流行文化以不可抗拒的方式不断侵入和冲刷主流文化宣扬的场所。
因此,在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中,改变自身的传播特征,在多元化的创新中完成自身价值的传播,是电视文化综艺节目不得不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是转变传播方式,寻求新的受众焦点。改变沟通方式并取得成功绝非偶然。一方面,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大量信息疯狂涌入,公众陷入极度的求知欲。然而,过度的娱乐并没有真正提供获取信息的渠道,于是观众陷入了求知欲和无法获取的双重焦虑之中。 。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综艺节目已经日趋饱和,同质化严重。节目创新已经被多次提及。因此,寻求资源的联动与合作、新的受众聚焦和内容制作至关重要。 。在这种观众求知、综艺市场无差别、综艺竞相同质化的形势下,电视文化节目也获得了多渠道传播、解构重组的可能性。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媒体,有责任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看视角。无论媒介和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传播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一个节目之所以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主要是在传播方式和创新表达上尽可能凝聚社会共识,找到符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连接点”,引起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良好的节目互动效果,实现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二是丰富沟通渠道,引导舆论。从广义上看,主流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方式单一、具体,大多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年群体。年轻人由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无形中被挡在了交往圈之外。
但现在,电视文化综艺正在通过网络和渠道互动、热门IP的产生,完成多元化传播的转型。首先,电视文化综艺节目依托互联网寻求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他们在依靠明星、艺人自带流量进行推广的同时,也转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无论是微博上的热搜词,还是节目中的微信抖音分享互动,都强调参与感。增加多线传输的可能性。
此外,该节目的网络播放权不再仅限于央视客户端。除了爱奇艺、腾讯、优酷等网络媒体联合播出以增加点击量外,他们还将歌曲等衍生品放在“虾米”App上等待播放,这无疑扩大了节目的传播渠道。程序。
其次,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线上线下结合,寻求充分曝光的可能性。文化综艺节目不再局限于线上传播,而是与线下活动联动,提升节目影响力。 “国宝”是指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大博物馆,让公众挑选国家的“重要宝藏”。项目结束后,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专题展览。
这让文化综艺逐渐脱去孤傲的外表,成为大众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东西,从而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传统文化的深入、多元传播。
三是传播广泛,培养年轻观众。传统上,由于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平台和文化特征的限制,接收群体相对固定和封闭。互联网的介入无疑将打破这个小规模的接收群体。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多元化打破了文化综艺传播的时空壁垒,随着时空裂缝的消除,将进行更广泛、更大众化的传播。
在《国家宝藏》和《经典的吟诵与传播》中,主流与传统不仅唤起观众的情感,更将经典化为情怀。原来的接收组已经坏了。在大众审美和灵活接受下,培养年轻受众,传播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pharmart.com/html/tiyuwenda/1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