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围绕NBA的各种令人震惊的新闻不断。我不是篮球迷,但也在关注相关动态。
篮球作为一项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一直是体育影视作品中的热门题材。你还记得《灌篮高手》里的樱木花道吗?
还有周杰伦的青春版《灌篮高手》。
今年盛夏,我也带领一众电影观众,和朋友们一起观看了一场史上最精彩的篮球比赛。
开玩笑,其实我们看的是根据苏联队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终结美国队连胜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慕尼黑》。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篮球队已经是美国队了。
苏联队在当时也算是一支强队,但是和美国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可以说,当时的美国队是一个不败的神话——他们在奥运会上已经连续36年夺冠。
《慕尼黑》伊始,苏联队更换了新主帅。这位名叫任伽蓝的教练一出场就大胆表态:
一年后,我将带领苏联队在慕尼黑奥运会上击败美国队。
不仅苏联篮协官员对这种傲慢和高估的言论嗤之以鼻,苏联队的队员也觉得新教练糊涂了。
此时的苏联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球队的一名关键成员患有心脏病,但由于担心失去运动员的工作而隐瞒了病情;
队内实力最强的双胞胎球员之一,他有顽固的膝盖问题,打球时经常摔倒;
有的球员明明高度近视,却依然在球场上发呆;
有的队员干脆在曹营,心在汉,只想着出国打球,赚美元……
就是这样一支球队,新帅很难将他们留在一起,更不用说在奥运会上击败美国队这个长期胜利的魔鬼了。
而且,教练本人家里也有很多烦恼——儿子天生残疾,治疗需要大量财力。
促使加兰教练咬牙坚持下去的,是他对篮球的热爱。
他会带着残疾的儿子坐在轮椅上在篮下投篮。
当他进入体育场时,就像进入了一座寺庙。一踏上体育场边线,他立刻就从一个单身汉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失意中年男子,又变成了一个眼神锐利的拼搏赛跑者。
教练对篮球的敬畏和尊重逐渐感染了当时正处于混乱状态的苏联队。
他们慢慢相处,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为了团结球员,教练带着全队参加球员的家庭婚礼。
队中最努力的球员谢尔盖也恢复了训练。他每天背着60磅重的沙袋,在凌晨四点打球,观看莫斯科的夜景。
带着汗水浇灌的苏联队即将参加奥运会。为了让球员们熟悉美国的篮球打法,加兰教练带着球员们去了美国,并与当地的大学球队打了几场比赛。
原本信心十足的苏联队,一下飞机就被美国街头的几个小伙子打得稀巴烂。
与大学生的竞争接连惨败。苏联队感受到了什么叫碾压性的力量。
赛场上,苏联球员膝盖旧伤复发,只能缠绷带,而美国人却有止痛药,可以快速缓解疼痛。
美国球员的身体素质比苏联球员更强壮。他们一记扣篮砸篮,让苏联球员非常难受。
在一次学校比赛中,患有隐性心脏病的主力球员当场患病,被直接送往医院。
医生说他只能活一到两年了。
看着队员们无助地躺在病床上,任伽蓝教练没有说什么。他转身默默拿出自己攒下的孩子治病钱,决定先救队员的命。
他召集了所有球员,希望他们能用一场胜利来安慰有心脏病但仍想参加比赛的弟弟。
这一刻,苏联队开始逐渐走钢丝。加兰用剩下的钱为球队的近视球员购买了一副只能在美国购买的隐形眼镜。
在接下来对阵美国大学生的比赛中,苏联队齐心协力,终于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在他的窗下用独特的方式告诉生病的弟弟这个好消息。
“慕尼黑”的高潮是下一届奥运会。但赛前,苏联队再次陷入困境。
一是奥运村遭遇恐怖袭击,两名苏联队队员被困;
还有一些身在曹营却心系汉族的玩家。因为被揭露在美国打球的时候是走私赚钱,所以想趁乱直接叛逃。
苏联官方根本没有信心,只想趁着恐怖袭击直接宣布撤军,避免出现打不过美国队的尴尬。
这一切的变化,让苏联队打破神话的壮举即将化为泡影。
危急时刻,被恐怖分子困住的玩家出现在混乱的人群中,他们逃了出来。
而因为得知教练花光了所有积蓄来治疗患有心脏病的球员,原本准备叛逃的球员也羞愧地回到了球队。
对于撤军,整个苏联团队都不同意。
决赛中,苏联队与美国队相遇。
电影几乎一比一地还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对决。
美国队当年的打法堪称“个人英雄主义”。每个队员的技术都很高,但球队的凝聚力不强。
加兰对苏联队的策略是从一开始就用快攻打乱美国队的节奏。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苏联队取得了大比分领先。
作为反击,美国队一改个人英雄主义风格,改为更加残酷的“橄榄球式”,直接用身体对抗的方式攻击苏联队。
一向坚守规则意识的苏联队突然失去了机会。
但加兰也不是老顽固,战斗民族之名也不是白来的。你有橄榄球式的打法,我们也有棕熊式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队与美国队的比分始终胶着。
比赛最后几秒,由于苏联犯规,美国队凭借罚球领先一分。
比赛最后3秒,苏联队叫了暂停。但裁判组并没有看到。争执中,裁判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
美国队庆祝了另一场胜利。一旁的苏联队一脸疑惑:我们不是叫暂停了吗?
经过苏联队激烈争辩,裁判组决定继续比赛3秒。然而,由于计时器的错误,3秒被压缩成1秒。苏联队一发球,比赛又结束了。
不仅苏联队拒绝,美国队也提出抗议。
在体育比赛中,规则是第一位的。经国际篮联高级官员批准,裁判组将最后3秒还给了苏联队。
在这来之不易的3秒里,苏联队长传,球员翻身上篮……
比分定格在51:50。苏联队击败美国队,成功屠龙。
俗话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敌的东西,只是缺少勇士。苏联队用坚韧和毅力将美国队踢出奥运冠军。
电影最后,苏联队的队员们把自己所有的奖金都交给了格兰任教练,请他给自己的孩子治病。
加兰仁看着这些年轻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慕尼黑》豆瓣评分8.3。可以说是近两年来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
今年夏天的观影聚会上,在场的朋友们也看得非常兴奋。
有朋友告诉我,这个游戏其实是在《灌篮高手》漫画里用过的。
据说是湘北与山王之战。
事实上,慕尼黑奥运会上这场比赛还有续集。
赛后,美国队觉得裁判组偏向苏联队,拒绝接受奖牌(他们获得了银牌)。
没想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嚣张的美国队再次被苏联队击败。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主要是想讲一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是为了对抗任何人。
我只想告诉你:
在篮球中,或者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情上,没有一个球员是唯一的。
傲慢与偏见只能带来最终的失败。
有些话是不需要说的。
我们明天见,然后说再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pharmart.com/html/tiyuwenda/1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