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产业的上游部分包括健身器材的生产和销售、教练培训和健身课程研发,即资源供应部分。健身行业中游提供健身服务,主要是线下健身中心和020平台,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健身APP;健身行业的下游是为用户提供的后端服务,如运动周边产品的销售、健身营养产品和信息数据管理等。
健身行业的未来是什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率逐渐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个人健康和体形塑造逐渐增强。从长远来看,作为大健康产业之一的健身产业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2020年疫情的爆发,对我国健身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过,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国家政府积极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我国健身行业已经开始复苏。 “十四五”期间,在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背景下,健身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
近日,运动科技平台Keep联合人民健康发布了《2022全民健身趋势报告》《全民热爱健身》。该报告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主导,从体育人群画像、体育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统计分析了全国体育动态。
报告显示,近年来,公民呈现出主动健身的趋势,体现在养成健身习惯的人数增多、主动健身意识增强。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运动健身相关产品和服务将迎来旺盛的需求。与此同时,“健身热潮”或将持续升温,成为推动体育消费产业化的重要动力。
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健身行业深度研究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健身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健身产业的上游部分包括健身器材的生产和销售、教练培训和健身课程研发,即资源供应部分。健身行业中游提供健身服务,主要是线下健身中心和020平台,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健身APP;健身行业的下游是为用户提供的后端服务,如运动周边产品的销售、健身营养产品和信息数据管理等。
近年来,居民健身意识不断被激发,呈现出主动健身的趋势。调查发现,我国7岁及以上人群中,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占67.5%,较2014年调查增加18.5%。以一周为观察期,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平均每周锻炼2.52天,每周平均累计锻炼时间为99-120分钟。
疫情过后,健康受到更多关注,运动健身意识觉醒。疫情对传统健身房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用户健身习惯正在快速改变,线上健身趋势日益增强。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同时健身器材市场规模将达到526亿元,线上健身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749亿元。近年来,我国在线健身产品市场增长迅速。在线健身产品市场主要包括两部分:健身器材的在线销售和运动健身软件的收入。
91.0%的儿童青少年、87.2%的成人和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质健身有积极作用; 72.1%的受访健身从业者认为,健身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层面,还体现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加社会关系等方面。
数据显示,全球健身市场规模(按年支出计算)2015年至202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8%。2021年全球健身市场规模将达到50,970亿元人民币,预计将达到到2026年将达到7314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7.5%。背靠国内人口基数优势,健身人口增速超过海外发达国家。
2021年中国健身行业将逐步回暖,健身会员渗透率和健身人群连续五年呈现增长趋势。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数量达7513万人,较2020年增长6.89%,健身人群渗透率也从2017年的3.46%提升至2021年的5.37%。部分地区仍受COVID-19疫情影响,2021年全国普通健身场所数量约为14.9万个,比2020年减少5.1%,其中商业健身俱乐部41,917个,比上月减少5.39%,健身工作室51,939个。家居,环比下降3.01%。
专家认为,我国不断增长的内需正在拉动消费稳定增长,消费正在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健身行业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发展节奏基本一致,越来越多的人被“激活”并投入其中。中国健身行业稳步复苏,付费运动和健身行列不断。
受益于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健身人群连年增长,健身行业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在COVID-19疫情的催化下,在线健身盛行,线上线下健身加速融合,健身赛道进入互联网3.0时代。
截至2020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35亿人。体育运动人数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趋势是每年都创下新高。而且根据国家政策的引导,未来我国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将不断增加。
2021年,中国国务院启动《全民健身计划》,为深化体育改革、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参与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发展提供指导。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鼓励发展“互联网+健身”、“物联网+健身”模式,优化线上线下健身互动融合,推动健身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健身人群普及率。
健身行业前景分析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健身需求也较大。发达地区健身资源丰富,运动健身人群集中于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城市分布比例最高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东。目前,我国健身场所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
截至2020年底,我国线下健身场所总数为9.79万个,全国18个主要城市的健身场所规模占全国总量的55%以上。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健身场所总数达到22306个,接近中国整体规模的四分之一。其中,上海目前经营的健身场所数量最多,达6900多个。
目前,国内健身行业的领军企业不断涌现。在健身服务方面,健身房地域性很强。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中小型健身房数量众多,行业竞争加剧。全国连锁健身房尚未真正实现统一布局,行业集中度不高。在互联网运动健身平台中,目前脱颖而出的有头部平台,如Keep、悦动圈、咕咚等。按照门店数或活跃用户数划分,第一梯队包括Keep等健身俱乐部,主打运动健身。在线内容、健身俱乐部金鸡鸟,以及乐客、中天健身等健身工作室。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政策利好、大健康背景下,我国健身行业加速向线上领域渗透。在线健身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国内在线健身市场主要包括在线健康食品、在线健身装备及服饰、在线健身物联网、在线健身会员及课程四大细分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线运动APP的种类不断增多,不仅增加了健美爱好者的运动乐趣、缓解身体疲劳,而且更加注重健身的个性化定制,为健美运动员量身定制健身训练计划,更好地实现健身目标。同时,将智能健身设备与AAP绑定可以增加健身用户的粘性,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深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这将持续驱动在线健身行业的发展。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身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看《2022-2027年健身行业深度研究及未来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报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pharmart.com/html/tiyuwenda/1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