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路途遥远,学生常年住在校园内,寒暑假也不回家。对于藏族孩子来说,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一个家。十三、十四岁的藏族孩子不远万里来到泉城,一待就是三年。对于老师来说,这些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必须精心照顾和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西藏中学探索出符合内地藏班教育规律的“家”文化教育模式,为藏族孩子创造了一个美丽、现代、温馨、和谐的“家”,一个塑造健康人格、打开世界的地方。智慧生活的“家”。同时,学校成为藏族学生的“第二故乡”,济南也成为藏族学生的“第二故乡”。
“四步走”教育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
在西藏中学,学生们常年住在校园里,寒暑假也不回家。学校就是他们真正的家,家和学校是一体的。对于在这里学习的藏族孩子来说,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一个家。因此,创造一个美丽、现代、温馨、和谐的“家”,让学校的“家”成为藏族孩子的居所、心灵的港湾、成长的起点,已成为藏族中学的共同追求。干部、教师。
或许是受高原环境的影响,藏族青少年思想比较封闭、害羞,所以走出去,与他人交往,丰富阅历,开放思维,与时俱进就成了第一件事。这就是所谓的“开眼界”。为此,学校开发了《大家读书》、《走近名师》、《约学长》、《升大学》、《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已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他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西藏中学还创造性地将原来的暑期旅游改为游学课程,要求各班级选择游学路线,提交游学计划,并组建辅导员团队,带领学生进行为期十天的游学。回国后须提交游学报告并出示。
于是,从齐鲁大地到祖国首都,从传统文化寻根到海边冲浪,生态之旅、陶艺之旅、红色之旅、民俗之旅、古建筑之旅、地质之旅……全部就这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我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我的心里更加兴奋了。游学课程给了高原孩子新的体验和视野,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来内地读书的藏族孩子都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承载着太多的期待和期盼。作为新西藏未来的合格接班人、优秀建设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培养。 ,拥有时代更需要的人才。因此,藏族中学除了“开阔眼界”之外,还包括“提高境界”、“坚定意志”、“培养素质”,又称教育“四步”。
西藏中学校长郭拥军认为,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度和广度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如果学生只埋头读书,情感淡薄,自私狭隘,即使学业成功,也是教育的失败。因此,学校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孩子们的思想境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进入社区义务劳动服务社会,组织义卖向地震灾区捐款回报爱心。 。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成为成功人士的重要品质。西藏中学将励志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徒步游览泉城,从学校步行到芙蓉街,从学校步行回学校。芙蓉街,感受泉城魅力。风土人情,风俗历史悠久;攀登泰山是学生毕业前的常规活动之一。这是对学生意志和耐力的考验和升华。 “身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让同学们充满自豪。
素质教育并非汉族学校的专利。少数民族学校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西藏中学,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除了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外,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藏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校本课程《汉藏民俗文化》从汉藏生活习俗、节日习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九卷)已完成。学校每周留出一天时间开设校本选修课。有数十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分为学科、专业和活动三类。
全国援藏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民族团结和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荣获内地西藏班、市中区教育教学成果多次获奖……列出数字和荣誉,看似不是一个好主意,但却证明了西藏中学师生的努力。
24小时托管老师是学生的全职“家长”
今年8月22日上午,多辆公交车驶入西藏中学校园。窗户后面,一张张脸泛着高原红的光芒。虽然长途跋涉有些疲惫,但他们却掩饰不住好奇的目光。 ,他们看着陌生又新鲜的学校,充满了一些期待。
教学楼上“让藏族孩子在山东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红色横幅标语十分醒目,感受到“家”的氛围。车停了下来,等候的老师和13年级的“辅导员”热情地向前冲去。有的帮忙搬运行李,有的引导班级排队。 “同学,请过来一下,你是六班。” “是的。” “我们是日喀则的同学,以后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来找我。”善意的话语纷至沓来,让人感到温暖……这是学校2015级新生到来时的场景。
每年九月开学前,西藏中学总会迎来一群十一、十二岁的藏族孩子,提着行李箱。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显得困惑又好奇。这时,学校老师就会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勇敢,学会独立生活;校医会帮他们整理头发、检查身体;资深“辅导员”会帮他们揉背、洗澡、换衣服;晚上,老师们会坐在孩子们的床边,轻轻地擦去眼角的泪水,直到看着孩子们带着笑容安然入睡。
看到这一幕,千里迢迢送孩子的家长们开心地笑了,心安理得地离开了学校……
开始上课了。许多藏族孩子不懂藏语,与老师沟通有困难。教学进度非常缓慢。学校实行小班教学、分层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上进步。课堂上、校园里、教师办公室里,随处可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汉语的身影。在学生的作文或日记中,你可以看到“我运动时把衣服撕破了,老师给我缝了”。 “天冷了,老师把他哥哥的衣服给我穿,我感觉很温暖。” “藏历新年到了,礼堂里有很多人和我们一起过年,很热闹,我们不再孤单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从雪域高原到春城济南,生活在陌生的城市,孩子们依然安心,因为这个家是有爸爸妈妈的家。无论老少,老师们都有一个称呼——“爸爸”或“爸爸”“妈妈”。生日了,我生病住院了,我很担心……当孩子们需要亲情的时候,老师就在他们身边。西藏中学的老师与普通中学的老师不同。他们是24小时全职“家长”。
让孩子失学:汉藏是一家人
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教育自然是学校的亮点。西藏中学的理念是,藏族孩子来了,就要“开学校”,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有效资源,让学生走出去,融入校外的大家庭,走进社会,感受社会。这才是孩子的成长之道。 。
“汉藏心连心,手拉手迎新年”是很多济南市民熟知的活动,已成为济南民族教育的一个品牌。七年来,每到春节,藏族孩子都会被邀请到汉族家里一起过节。活动期间,热情好客的泉城市民积极参与,藏族学生也成为了大家的孩子。藏族学生走进济南数十所中小学家,与汉族家庭一起过年。他们聊家务、包饺子、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了解了汉族人。风俗习惯。
每逢藏历新年,友好学校的师生和汉族家长代表也会齐聚西藏中学,与藏族孩子们一起过节。一位藏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汉族学生家里过年,让我很开心。当我看到80多岁的爷爷奶奶忙着给我包饺子时,汉族家长也在忙着包饺子。”对我来说,当我吃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动了,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我的第二故乡泉城济南。”
为了让藏族学生更多地接触内地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西藏中学认为,除了节日的互动之外,还应该有长期的交流。 2012年9月,192名藏族新生首次进入济南顺文中学,开始为期一年的游学。早上,孩子们背着书包,乘坐班车,走进顺文学校学习,与汉族同学交流;晚上,西藏中学的孩子们乘公交车返回学校住宿。从此,全校各年级都到顺文中学游学,逐渐形成每年一年级学生在汉中学校园学习,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在藏中学校园学习的格局。 。
在顺文中学,藏族和汉族学生共同申请社团,一起参加活动:秋季登山、春节联欢会、黄河跑、举办民族风情展示运动会等,互帮互助,其乐融融。西藏中学的孩子在顺文中学学习时,还可以共享两所学校的优质资源,整合两所学校的师资队伍,统一管理藏族和汉族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其他,实现真正的“汉藏家庭”。这也是内地民族团结教育的一次大胆尝试。这对于原有的封闭式运营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2011年2月,学校还成立了“西藏之友协会”。这是由关心藏族中学教育发展、关心藏族儿童在校成长的各界友好人士组成的群众组织。为藏族中学与家长、社会等沟通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为藏族儿童提供了接触社会、接触社会的通道。走进社会,提高综合素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西藏中学“汉藏家”活动,拓展了“家”文化的外延,深化了“家”文化的内涵。学生们真正把济南这座泉城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雪莲合唱团”唱进人民大会堂
2013年1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舞台上灯光璀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童声合唱的《天籁之爱》如泉水般流淌,纯净透明,让观众着迷。这是高原之子——西藏中学雪莲合唱团在《中国达人秀》第四季中的表演。他们从济南唱到上海,再从上海音乐厅唱到人民大会堂。一路走来,参加演出的藏族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山后的繁华,第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生活的光辉,有了很多第一次。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成长。
学校雪莲合唱团自成立以来,注重音乐修养,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团员视野,丰富舞台经验,锻炼综合能力。短短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普通的校办合唱团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青少年合唱团。雪地之声、天籁之音在大陆广阔的合唱舞台上绽放。 2011年5月至7月,在东南卫视《欢乐合唱团》比赛中,雪莲合唱团力压群雄,进入全国前五名。 2012年,参加东南卫视《达人秀》,为上海音乐厅的人们演唱。大会堂里,学生们青春靓丽的面容、优雅大方的举止、纯净自然的声音以及排练后刻苦学习的精神,令无数人激动不已、赞叹不已。他们在内地和西藏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
为了加强学生特长培养,培养创新型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采取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建立了“修身养性”、“格物致知”、“培养智慧”、“崇尚文学”六大类20多个学生社团。崇尚美”、“解说汉字”、“强身健体”、“文化传承”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个俱乐部都有教练、活动策划和评估系统。有了自主性和规范性,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在众多社团中,离校后取得优异成绩的不仅仅是“雪莲合唱团”。学校计算机制作社制作的电子报2011年荣获山东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男女足球队始终保持全市前茅成绩,2012年8月参加山东省中小学体育联赛,获得足球第二名(初中男子组)。 11月,获得济南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冠军;艺术社参加2011年上海国际青少年书法、绘画、摄影大赛,获得金奖6项、银奖4项的好成绩;校报编辑编辑部的《珠穆朗玛峰》校报和“雅砻江”文学社的《雅砻江》杂志双双荣获全国中小学生校报校刊大赛一等奖……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广阔的舞台上,家长们欣赏着孩子们在古筝前优雅的演奏。拍照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祖辈们几代人都没有听说过的乐器,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老师们看着举着奖杯的学生们灿烂而自信的笑容,内心充满喜悦,因为学校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多、更宽的道路被开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pharmart.com/html/tiyuwenda/1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