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认为团队命名是职业化之后的常规操作。其实早在职业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被称为“政企联合组织”,即公司出资冠名,但球队仍隶属于体委和公司没有管理权,就和今天的专业有本质区别。
1984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推出这一模式,广州队更名为:广州白云队。
上海的女王军对此表示强烈赞同,并打算积极效仿。于是1985年,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开始赞助该队,上海队更名为:上海金星队。
政企联合模式犹如星星之火燎原,辽宁东耀、湖北活力28等团队相继出现。
1987年,上海自行车三厂接替金星卫视,上海队更名为:上海凤凰队(我忘记了当时金星、凤凰的赞助费是多少,如果知道请留言)。
1988年,上海大众厂斥资6万元赞助车队再次更名为:上海桑塔纳车队。
如今,6万元对于大牌明星来说可能是一天的工资,但在当时已经足够养活一支球队了。
后来国家队就没有钱聘请外教了。我记得施拉普纳的工资也是大众工厂承担的,所以当时外教的人选就得从德国人中挑选。
当然,德国队是世界强队,各方对此都没有异议,但可惜的是,石叔……
言归正传,1989年的上海就出现了尴尬的一幕,当地没有企业愿意赞助。
相反,他们被广东顺德的一家神州燃气厂盯上,并以20万元的价格将自己命名为:神州上海队。
当时,该厂还是乡镇企业。正是凭借这个称号,树立了品牌,并成功拿下北京亚运会主火炬项目。
有一个小插曲:当时主办方想把《神舟》放在上海前面,这让上海犹豫不决。后来有人说,神舟不代表中国吗,神舟上海队不就是中国上海队吗?这件事终于通过了。
然后关键来了:1991年初,黄埔区的陈先生来找于志飞:顺德买下了冠名权。人们都有这个意识,但你为什么没有呢?
于知飞立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合同到期后,他会立即回购。
于是1991年,上海三菱电器厂投资20万元买回冠名权,并更名为上海申花队(当时三菱电器厂生产申花牌洗衣机)。
三岭厂是神华集团的前身,上海申花早在职业化之前就已经存在,此举是正确的。申花洗衣机借此机会占领市场,称霸上海。
只是申花有点短视了。 1992年,他们在与爱克发的竞争中落败。他们获得了40万的冠名权,并更名为:上海爱克发队。
爱克发成为专业化之前的姓氏。 1994年开始职业化后,上海队最终更名为上海申花队。不过,这一次脱离了政企合营的模式,足球俱乐部成为了新的主体,申花也成为了上海足球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pharmart.com/html/tiyuwenda/1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