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攻略问答
  • 疫情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家庭教育成主阵地,家长需尽早适应

    疫情的爆发除了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外,对教育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像对待经济一样认真对待教育。当前,我们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建设攻坚战,赢得未来胜利也必须重视教育问题。

    目前,家庭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着力点,而且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疫情带来的教育模式改变虽然是暂时的,但必然会加速教育领域的改革,建立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新规则。父母越早适应这种变化,对孩子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就越有利。

    疫情期间的家庭_疫情日常期间家庭防护措施_疫情期间家庭日常

    孩子就像春天刚刚发芽的庄稼,经不起一天的耽搁。以前开学时,“神兽归笼”,家长看不到,却记在心里。如今,孩子学习的每一个细节都一目了然。每当出现我担心的问题:理解速度慢、方法错误、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坐姿错误,都会增加很多焦虑。如果再加上在家工作需要安静、公司因疫情遭受损失、家人长期在家发生矛盾等等,那就更是火上浇油。作为一个脆弱的孩子,有些家长这个时候很容易发泄情绪,家庭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提高警惕,现行的教育很容易陷入某些误区,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父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存在焦虑”目前广泛困扰着人类。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自己对健康、工作、人际关系,包括情绪问题的焦虑,会比孩子更严重。为了排解自己的焦虑,很多家长会错误地放大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过度惩罚孩子。这不仅损害了亲子关系,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判断力,也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些家长把“生存焦虑”变成了给孩子施加压力,给孩子报了很多网课,布置了很多额外的作业。对于已经处于封锁状态且没有同伴的儿童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误区二:家长急切盼望学校复课,将育儿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得过且过。与那些过于紧张、力争“抢先”、“弯道超车”的家长相比,这类家长显得过于放松。有的对孩子过于溺爱,上网课时随心所欲,上网课后吃喝玩乐。亲子关系其实只是表面的亲密。孩子的内心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已过了生长关键期。

    疫情期间的家庭_疫情期间家庭日常_疫情日常期间家庭防护措施

    误区三:父母把自己旧有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孩子。有些父母非常傲慢、自负,以家长式的方式对待孩子,认为“我是一家之主,凡事都要听我的”。殊不知,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限,很多思维方式都“落伍”了。如果你强行要求孩子听从你的命令,孩子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上述育儿误区,平时看似无害,但疫情期间,会对下一代心灵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停课不停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家长应尽快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以下是给家长的建议:

    成为你孩子的朋友。注重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亲近。这是“强调纪律”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和“尊重自由思想”的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所大力提倡的。因为只有基于“尊重”的帮助和引导,才能真正激发对方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注意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它们共同构成了孩子的“特质”。童年的可塑性极强,其实没有绝对的好或坏。这些引起成年人愉悦或不悦的“特征”,无非是“同源异象”、“同一身体的两侧”。只有耐心观察,客观冷静,才能认清孩子的特点,找到切入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为您的孩子提供比您每天更多的支持。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孩子都需要更多的关注。

    疫情日常期间家庭防护措施_疫情期间家庭日常_疫情期间的家庭

    向您的孩子学习。孩子们有很多我们自己失去的宝贵品质,还有很多我们从未理解过的新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已经比父母更懂得如何在未来的世界生存。成年人对此需要尊重。长时间呆在家里,其实是几代人互相学习、加强亲子关系的好时机。也是每一代人寻找新着力点、迎来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好时机。

    这次疫情推动了学校和社会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部提出的“家校共同教育”开启了新模式。家长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责任,改进教育方法,同时创新家庭教育模式。这对于家庭和国家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 孟秋

    林晓明编辑

    编辑、审稿人 马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npharmart.com/html/tiyuwenda/13218.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